澳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查询澳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查询

澳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查询 > 其他 >

摇滚精神

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4-03-09

  它需要建立在某一个乐队甚至某一首歌的基础上,本质上是乐队的思想或者某一首歌曲的主题思想,因而我们可以说,只要形式上符合摇滚这一流派的特征的,且表达了有意义的主题的音乐,它所表达的精神就可以称作摇滚精神。

  摇滚是自由和抗争的表现形式,并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摇滚就是反叛这样的污名解释,自由理性不妥协才是其精髓!

  摇滚乐本身也有可能实际上就是一个“恶名昭著”的家伙,但这不重要,摇滚乐就是摇滚乐。

  喜爱摇滚,也要尊重摇滚。因为摇滚不同于流行音乐,大多摇滚都不是或不仅仅为了商业,更多的是发自灵魂。

  希望大家听摇滚时不要盲从,而是真真切切对那些你认为值得的作品进行理解甚至是深思。

  青年自主意识(包括对社会的反思或者反叛,基于其激烈程度不同,但反叛更为突出)

  享乐主义或者纵欲主义(以80年代的硬摇滚--流行金属--AOR时期为代表)

  因此摇滚精神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提纲、教条式的精神思想,而是建立在各个独立的乐队和具体的作品之上。例如,我们可以确定地说,在The Beatles的《Getting Better》和同时期的The Rolling Stones的《Sympathy For The Devil》两首歌间,其精神就是完全不同的。而更大的差异,如The Beatles与Black Sabbath两支乐队之间的差异,就显然更不可能用一个笼统的摇滚精神来理解。

  摇滚乐,是在文化自由的环境中,与其说它是音乐不如说它是个体或者群体意识的一种表达,是融合了音乐,甚至超脱其本身音乐属性的一种文化现象。与“古典音乐”“宗教音乐”“民族音乐”……不同,它可以具备某种功能,或者不具备,以致让它和其它类型的音乐明显地区分开来。

  作为音乐形式的一种,别忘了它还是一种音乐类型,可能也仅仅是一种音乐类型。

  也可能这样的音乐,仅属于青年人;世界上目前还没有什么“老人摇滚”,一个88岁的老人,心脏和身体可能受不了摇滚乐疯狂的鼓点。再多听几个小节,感觉自己就快嗝屁。而且估计会感到无聊之至。

  无论如何要把摇滚乐从神坛上请下来。首先要明白和必须承认三点:1.摇滚乐是种叛逆的音乐,稍硬派些的内容多暴力不羁,色情,毒品,颓废类,当然也有表达深刻主题的作品,但绝不是国内迷笛之类所宣传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纯洁的音乐形式.不要不承认,那些封神的传奇从滚石WHOKISS齐柏林ACDC摩托头铁娘子到后来的big4音速青年nirvana……无一例外都是这样。这本身就是一种叛逆刺激的音乐,好比一部动作片,卖点就是暴力枪战血肉横飞,健康吗?不!但是很刺激!就是这样,但没听说有多少人看部动作片或限制级电影就跑上大街犯罪的。您这是要碰谁的瓷?赖着了谁的账?摇滚乐同理,您要健康向上,对不起,出门左拐央视红歌大会等着你,你可以享受悠哉悠哉。2.不要拔高摇滚乐的地位,这是一种国外公认为蓝领阶层的音乐,因为节奏带劲儿,歌词直白更带劲儿,多围绕着“雄性动物求交配“这一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六十年代诞生传播之初,谁家发现了小孩儿搞这个难免挨板子,国内由于并不十分普遍,竟然有了往小资文艺方向的发展。平心而论,真把些知名曲子的词儿拿来翻译,不见得比刀郎的黄色小调好哪儿去。披头士列侬啊,大门莫里森之类,不要过高的神化,披头士六零年代和现在的逼宝差不多,就是一群情歌乖乖仔。后来响应爱与和战需求,开始转向迷幻乐和印度宗教乃后话,莫里森,国内又一封神,但一般的国外群众基本上认为他也就是个变态(自称蜥蜴王,成天酗酒嗑药,演唱会上露JB),虽然代表一个时代。80年代洛杉矶Hair metal年代,一般人走大街上见这些头发炸开了花的半人半鬼跟我们在大街上见一非主流的心态差不了多少。3.摇滚乐在国外不是主流音乐,有人认为摇滚乐在中国小众,洋气无比,外国就大家都爱了,也不是这样,谁都不傻,国外也是流行歌手占天下,蕾哈娜随便拿个单曲销量完爆齐柏林。但摇滚乐地位不像国内这样完全没有话语权,基本上还是有些的,能在榜单上溜达溜达,但凡啥流行天王嘻哈天王来打榜了,基本还是得让位。4.“摇滚”,中国有“艺术的摇滚的”。以“摇滚”、变态诗人和作家艺术家为代表的;行为诡异的;充满自残自杀激情、反社会的、自闭的、呈精神分裂状的、随时准备因为/借由自己的作品跟人干架的、愤怒的、攻击的、与社会时代脱离而不合时宜的、精神上极度紧张的,艺术家。在中国,“艺术家”是;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合时宜”,总让人感觉与时代格格不入,有着各种各样的“优点”,但就那么几个“缺点”,反而是“致命”的。谁要是被贴上“艺术家”的称号,其实就是一种有侮辱意味和戏谑,是个倒霉蛋。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观念和意识逐渐变成了“商本位”“钱本位”,这是浅而已见的。精神病音乐人、变态诗人和作家,其实都是文人,文化人;一般来说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亦有着精深的思考能力,在某些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和技能,由于能力的缺陷,思考的偏颇;终其未能进入“官”“商”系统,被抛弃在了主流之外。进而游离在在“文化”和“艺术”领域表现自己的不快。但一般来说,始终在“文化”和“艺术”的末端徘徊。终其一生,未能如愿。崔健先生的音乐是他的归宿;也许这就是摇滚乐的宿命,也是“摇滚”的教众聚集之地——摇滚没问题,人有问题。5.摇滚精神,更多的投射出来的,是吃喝玩乐主义,超级享乐主义,超级消费主义,未能够解决现实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可不容易行得通。换着花样玩耍。吃饱了张口就要表达心中的不满,批判“供养”的不足,强烈要表达“软饭要硬吃”态度。在解决人类,社会实质性的问题上,不具备任何“建设性”。也没有那个能力和分量。试想一下,约翰列侬当年在大洋彼岸发起的“要,不要作战”的运动,对于正在前线浴血杀敌的军人,会做何感想?娘,老子在卖命,你tmdb在床上表演艹逼的绝技。在实用主义面前,在生存和战斗的紧迫关头,基于“摇滚精神”做出了的一些行为,简直就是匪夷所思。毕竟像约翰列侬这样的,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摇滚精神的产生,本来就是在物质和生活相对丰富的时代,饿不死的时代。是吃得太饱,穿的太暖,生出的富贵病。摇滚,我也要玩!看着大野洋子和约翰列侬在床上表演,仿佛艹她的逼就能带来世界和平,听着滚石放纵的声音,享受着LSD或者酒精、软毒品在摇滚节上喊着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口号,摇着不知道什么名号的旗。用尽全力发射着生命,发射着荷尔蒙,就是很快乐。

  还是把“摇滚精神”停留在“文化符号”或是“文艺符号”的层面吧。也仅仅如此了。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 Rock Festival),又译作“胡士托音乐节“,在美国纽约州北部城镇伍德斯托克附近举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摇滚音乐节之一。

  该音乐节最早举行于1969年,又分别于1994年,1999年举行了第二、三届,主题是“和平、反战、博爱、平等”,规模与阵容史无前例,也是历来少见铜臭味儿的一次音乐节,标榜“音乐与艺术的结合”。

  在西方人的记忆中,上世纪60年代的灿烂光辉永不熄灭。踏在上世纪60年代尾巴上的第一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无疑是此中难以磨灭的一环。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60年代中晚期,战后的思潮很激烈,年轻人有足够的见解却不被重视,挫折感与避世感顿生,他们渴望一种与世无争、和平、平等的世界,消除贫富差距、反建制,Woodstock应运而生,而它的超前成功又使青年人重拾信心,在Woodstock精神中加入一条积极上进的因素。

  1969年,到至今已经有近50年的时间了,而且给人类(或者是美国人)留下2个深刻的记忆。当时在冷战的情况下战胜前苏联,并有一个叫Armstrong人在人类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而在月球上无法看到的名叫Woodstock地方在`3 Days of Peace & Music`口号下举行了盛大的音乐节。人类在为越来越进步的科技而欢呼之时,另一方面有很多人为音乐而欢呼,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一年。

  在Woodstock音乐节之前美国已经举行过很多摇滚音乐节,但提起足球就能让人想起世界杯一样,一谈到摇滚音乐节那大家肯定会说到Woodstock音乐节。

  为什么呢?1969年美国内外社会矛盾非常多,人权问题、针对参加越南战争而出现的反战争等等,所以当时美国社会非常混乱。

  60年代初的年轻一代反叛精神比较弱,二战以后出生的baby boom时代人参加所谓`Flower Movement`,而且之后被人们称之为hippie族。他们整天喊着反战、爱情、和平,但他的真正意义并不是积极参加到社会,而是回避者,追求梦幻世界的消极阶层。虽然是这样的背景,但4个年轻人自己出钱并策划举办了1969年8月15日Woodstock音乐节。

  6月17日至7月8日,当年为《滚石》杂志赴伍德斯托克拍摄这场音乐节的摄影师拜伦·沃尔曼(Baron Wolman)的一场关于“1969年伍德斯托克”的摄影展在伦敦开幕,他的新书《伍德斯托克》亦于近日出版。有关于伍德斯托克从未发布过的影像,将为半个世纪后的辉煌重现提供全新的视角。

  1969年8月,沃尔曼奔赴伍德斯托克。事实上,1969年的整个夏天他都在美国各地的音乐节漫游,密集的音乐节拍摄已让他心生厌倦。

  等他来到位于纽约北方的伍德斯托克小镇,看到人群、牛、泥和形形的毒品时做出了一个决定:“把镜头对准舞台下的一切”,因为“当我来到那里,就知道它将成为这颗星球上最伟大的音乐现场之一”。

  超过40万人为了这场音乐节住在贝瑟尔的农场及纽约。舞台上,除了滚石(The Rolling Stones)、鲍勃·迪伦(Bob Dylan)和披头士(The Beatles),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琼·贝兹(Joan Baez)、谁人(The Who)、贾尼斯·乔普林(Janis Joplin)等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摇滚和民谣歌手悉数到来,是一幅再难重现的盛景。

  现在回头看,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很可能演变成一场灾难。这场音乐节由一个不懂音乐节的富二代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投资,长发披肩具有领袖气质的嬉皮士迈克尔·朗格(Michael Lang)组织。二人凭着一腔热血投入,在演出前一个月就售出了7万余张票。然而他们没能高兴多久,因为原本计划最多能容纳20万人的伍德斯托克却迎来了超过40万人。

  音乐节的名字来自即将要举行的场所地名Woodstock,但实际上因为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反对,演出一度陷入被取消的危机,但住在临近地方的叫Max Jasger的人提供了自己的农场,所以经过很多曲折演出终于如期举行了。

  Woodstock音乐节举行的3天时间里(实际演出到18日早上应该算是4天),Woodstock聚集了数十万名(实际可能在45万以上)观众一同尽情欣赏演出,几天的演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共和国、解放区。

  当时的政府对此活动非常不满,而且舆论的态度也不是很好,但hippie为主的观众在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下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反而他们还过瘾了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与举行的乱糟糟的Woodstock演出相比,我们可以隐隐约约能猜测出当时观众们的世界观。当时最著名的很多艺人们参加了当时的演出。

  这其实是个玩命的聚会。那三天,尽管连续的暴雨及食物和帐篷的短缺让情况极其糟糕,嬉皮士们却依然践行“爱与和平”,毫无节制地吸毒和,在泥地里肆意翻滚。用沃尔曼的话来说:“在那里,没有什么是被禁止的,大家达成了共识——一切都可以接受,除了对他人的暴力行为。”

  事后,当地警长说:“姑且不论他们的服装和想法,他们是我24年警察生涯中最有礼貌、最体贴和最乖的年轻人。”

  1969年的那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让两位主办者亏损了200多万美元,最后二人决定免费开放,这样有悖商业规律的事情恐怕再也不会发生。

  沃尔曼说: “如今,人们如果要去大型音乐节,比如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Glastonbury),他们很清楚一切将会井然有序,从食物到住宿再到演出的安排基本不会出任何差错。 ”

  Jimi Hendrix因唱了类似嘲笑美国的音乐,所以得到了观众的欢呼,而Janis Joplin的热情歌唱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能听到Crosby, Stills & Nash和Neil Young的美妙合音和folk女王Joan Baez的豪爽的歌声,而且现场音响中还传出黑人fokl的醇厚的歌喉。演出中有美国人非常喜欢的Grateful Dead初期柔软的迷幻般的歌曲,还有Jefferson Airplane的初期出道歌曲。Melanie也不能不说,而且从英国专程来参加的Ten Years After和The Who在演出之后更加出名了。之后以3张LP销售的演出实况专辑(CD是2张)感觉像是Joe Cocker以完全自我形式歌唱Beatles的`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一起与观众共呼吸并直接反映了Woodstock音乐节的气氛,而且把Mountain, CCR, Canned Heat, Santana,Iron Butterfly, Sly & The Family Stone等所有风格的摇滚音乐加入到一起。但是提出音乐和和平的短暂3天过去以后,随之大家慢慢就回到了从前的生活,这可能也是Woodstock音乐节所留下的遗憾。虽然在当时的年代里很多人都认为此演出很无聊,但给那一代和下一代人们留下了神话般的记忆,这可能是因为举办者的单纯目的得到了大家的共鸣。没有商业性的目的,而且在急进的世界观中展开,所以在3天的时间里大家感受到了最纯洁摇滚的自由世界。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发起人之一,美国音乐掌门人Bill Graham坐在舞台上。

  在之后的日子,迈克尔·朗格和他的伙伴们亦曾两次试图重现当时的景况,却是徒劳。

  我们都知道,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虽然辉煌,却是嬉皮文化的最后一抹灿烂。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结束后四个月,1969年12月4日,黑豹党成员弗瑞德·汉普顿在家中被警察击毙;两天后,加州阿特蒙的滚石乐队演唱会上,一人在骚动中被担任保安的“地狱天使”刺死,为1960年代摇滚的恣意纵情画上悲剧终点。

  接下来,三位标志性的人物走进了“27岁俱乐部”(又称永远的27俱乐部,是一个流行文化用语,指由一群过世时全为27岁的伟大摇滚与蓝调音乐家所组成的“俱乐部”。)——“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Jimmy Hendrix)、“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以及“嬉皮之后”贾尼斯·乔普林(Janis Joplin),用他们生命的终结为摇滚乐和嬉皮的时代画下休止符。

  ↑↑↑音乐节吉祥物WOODSTOCK。著名卡通形象史努比(snoopy)的好朋友,是一只鸟。

  最后一批满身泥垢的年轻人撤离了马克思·雅斯格(MAX YASGUR)泥泞的牧场,它宣告了一个历史上最不同寻常的音乐节的结束。同时,对于其具有何种历史意义的争论也就此开始。真诚的“信徒”称其为一个时代的顶峰,认为它对人类思想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挑剔者”则将它视为一个天真无邪的时代的滑稽收场;也许有且仅有这么一次,音乐拯救了世界,那就是伍德斯托克。性解放,同性恋,世界和平,人人平等的渴望,以及渴望自由的诉求。这群年轻人正处在一生中最自由的阶段。

  通过“电影技术”“声音技术”“舞台技术”“媒体技术”一系列技术,造就了一场空前的成功演出,造就了观看者精神上的愉悦和向往;造筑了一个“精神彼岸”;制造出了一个个“大明星”,大IP;当然是商业上的成功;成功地做出了一个怪味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巨大糖果,当然也很贵;于此相应的乐器设备,摇滚乐教学,影视、录像、杂志、版权、文化输出、“另外层面的道德标准输出”……全部集于一身;凝聚在一张DVD中;尽自所能,让你开心,一切能让你开心的地方最后都是收费的出血口。你要知道,摇滚乐,它来自美国。它希望你永远沉沦于此,永永远远世世代代。和肯德基麦当劳,美国大兵好莱坞一样,是美国制造的怪味糖果。你要尝这样的味道,终究要给它支付些什么。

  爱与和平,是摇滚要宣扬的“精神”口号;也是hip-hop(嘻哈)、街头文化等一些文化的宣传口号。

  通过“反战者”“爱好和平者”,结合“无畏的”“无政府主义”,进一步强调自己是“摇滚的”。

  这个标志是按照“核裁军运动(CND)”领导人Bertrand Russell的要求,由运动的参与者Gerald Holtom设计,作为抗议1958年在英国奥尔德马斯顿村成立“原子武器发展研究中心”的行动委员会的徽章。

  标志最初构想是由伦敦皇家艺术学校的设计师和毕业生提出,用基督教的十字架套在圆圈里面表示,但遭到了基督教徒的反对。

  和平标志被马丁路德金的朋友在一次民权运动中使用之后,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各种权利运动和美国信奉正统基督教的组织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些人认为这个标志含有某种邪恶的隐喻,还有些人认为是的标志,所以人们开始避免使用。在南非的种族隔离政体下,甚至官方禁止使用此标志。

  这个标志的标注的意义为反核运动,即反战标志。商业艺术家杰劳德·霍尔通(Gerald Holtom)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员,他在二战期间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反战分子。在组织的委托下,他采用海军旗语中的信号作为设计元素,设计出了后来风靡全球的和战标志。

  ↑↑↑在海军旗语中,信号员手执两面旗子,向下成45度角表示“N”,两面旗子一面指向上,另一面向下表示则表示“D”“N”和“D”即是“核裁军”(nuclear disarmament)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霍尔通将二者合为一体,化为简单的线条,又在外面画了一个圆圈。

  这个标志还有其它解读方式。 霍尔通说: “我画的是我自己: 一个绝望的人的代表,双手垂下,掌心向前,就像戈雅在《1808年5月3日夜间起义者被枪杀》那幅画里表现的那样。 ”圆圈中的线条暗示人类的身体,而圆圈则象征着地球。

  在后来的日子里,霍尔通还曾后悔自己让这个标志带上了太多绝望的情感。他表示,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希望能把这个标志上下颠倒过来。“他认为和平是值得庆贺的事情。”曾采访过霍尔通、研究反战标志历史多年的记者肯·科尔斯邦(Ken Kolsbun)说,“巧合的是,如果将他设计的标志倒过来,标志上的‘信号员’将手执向上成45度角的两面旗子,在旗语中表示‘U’。UD是‘单方面裁军’(unilateral disarmament)的缩写,也许这样会比核裁军有更深远的意义。”

  和平标志被马丁路德金的朋友在一次民权运动中使用之后,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各种权利运动和美国信奉正统基督教的组织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些人认为这个标志含有某种邪恶的隐喻,还有些人认为是的标志,所以人们开始避免使用。在南非的种族隔离政体下,甚至官方禁止使用此标志。

  在越战期间,战争的反对者们使用了此标志,因此这个标志也被称为“伟大的美国鸡的脚印”。

  不是故意的侵权,这个标志至今仍作为英国的核裁军标志。但在世界范围内,人们把它看成爱与和平、非暴力的象征。人们可以免费使用这个标志,并且无需得到任何人的许可。这也就导致了它的使用和滥用,尽管被CND或是其他和平组织看到会不高兴。这个标志也被用作商业、广告和时尚等其他一些用途。“我们不能阻止这些使用,也不打算申请专利。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希望那些商家们能捐出一部分钱。他们所捐助的任何钱,我们都将作为CND的和平教育和信息工作。”核裁军网站的发言人如是说。

  在德国被认为是“todersrune或死亡文字。它不仅被希特勒的国家社会党员们规定必须出现在德国的讣告上,还必须被铭刻在SS部队的纳粹军官的墓碑上。这一标志迎合了纳粹对异教的神秘主义上的强调。当这一标志的两臂垂直立起,它是“毕达哥拉斯的生命徽章,构成通往善与恶的叉路” 它同时意味着肥沃与丰产,但当两臂下指时,它表示邪恶与死亡。

  Anton LaVey,撒旦教堂的创立者,将这一符号用于他的祭坛的幕布。曾有一名女巫对这一标志作了如下注释:它是一个古老而强大的反基督符号,在黑暗时代它被用于德鲁伊魔法和各种撒旦崇拜者的新成员加入仪式上,他们画出一个魔法圈并给新成员一个十字,新成员于是举起十字并将其倒转。然后他与基督教在所有时间的三个维(过去、现在和未来)上断绝关系,并向下折断水平的那一根以形成“乌鸦之足”的形状。这一丑陋的标志是对圣灵的亵渎。而佩戴和展示这一标志者则是在或知晓或不知晓的情形下了基督。

  这个符号是古代北欧条顿语言中的死亡标志,它在1960年被作为“和平标志”并一直沿用至今。1950年的和平运动支持者Gerald Holtom 可能受英国哲学家Bertrand Russell的委托设计一个标志用以团结1958年和平运动中的左翼者。很明显Holtom和Russell都认为这个条顿十字架(又称尼禄十字架)是代表他们事业的恰当标志。

  这一标志(也被称为“折断的十字架”、“眼角的皱纹”、“巫婆之足”、“尼禄十字”、“被破坏的犹太教”、“反基督的标志”)实际上是一个被折断的武器。它也意味着“绝望的手势”和“人的死亡”。使用这一标志的日耳曼部落们赋予它奇怪而神秘的属性。这样的一个“文字”据说为异教徒的“黑魔法师”所使用在咒语和诅咒中……

  和标志配套的,还有手势。在摇滚乐中,表达爱与和平/我爱你的手势。是这样的↓↓↓

  一般在你出席摇滚相关的活动拍照的时候就可以用到这样的手势。是不是很洋气!

  在摇滚乐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势——“金属礼”手势,与反战手势一样据说是某神秘组织的暗号。

  用来表示对乐队的赞扬、鼓励,即“真牛B”、“Cool”的意思,人称“金属礼”(意语corna,亦作mano cornuta或是hornedhand);是食指和小拇指伸直,中间的两指自然折弯,拇指压于这两指上。↓↓↓

  ↑↑↑金属礼,原是希腊和地中海一带国家趋避邪魔(甚至有污秽粗俗之意)的一种手势——该手势就像基督教里象征着“魔鬼”的山羊角。所以这一手势当年是上不得大雅之堂的,后来还被撒旦教用作表示魔鬼的手势。

  但我们伟大的Black Sabbath(黑色安息日)的主唱Ronnie James Dio(罗尼·詹姆斯·迪奥),为了他的歌迷能在他的演唱会上有个统一的炫酷的与众不同的手势,从他的意大利老祖母那里借来了这个手势,结果这一手势组逐渐演变成了金属迷们对金属摇滚乐队表示致敬的方式。自此,这个手势在各大音乐节上逐渐流行开来,成为金属摇滚现场的代表性手势。不过这个手最好还是留着对金属乐队致意吧,如果是punk乐队的现场,只伸食指就行了(或是握拳),别用金属礼跟punk乐队致敬。↓↓↓

  中国也有音乐节,也有Pogo(互撞),墙(两队人互撞),Mosh(空气拳),跳水,开火车,甩头(点头虫),“无政府主义”“爱与和平”“自由主义”产生出了“农业金属”“中国好声音”……